我给你们说个事儿,就上周,有个母亲眼睛哭得红红的来找我帮忙,她跟我说:“我儿子小宇最近跟变了个人似的,摔作业本那声音,能把房顶掀了,一句话没说对就摔门出去。我是不是哪儿做错了啊?”这情况好多家庭都碰到过。十三岁这年纪,孩子被荷尔蒙和自我意识折腾得不行,他们暴躁易怒的背后到底藏着啥秘密呢?
咱先得理解孩子,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台正在升级的电脑,理性区还在施工,情绪区却提前通电了。孩子摔文具的时候,那不是在搞破坏,而是在用身体喊:“我需要帮忙!”
接着咱说说破局的办法,有三把钥匙能打开孩子的情绪牢笼。
第一把钥匙是“情绪急救包”法。第一步,让孩子深呼吸三次,就像给过热的手机降降温。第二步,帮孩子翻译情绪,问问他:“你这么生气,是不是怕数学考试不及格啊?”把孩子的攻击性变成他的需求。
第二把钥匙是“家庭情绪天气预报”。每天晚餐的时候玩个小游戏,问问:“今天我的情绪是暴雨天、晴天还是阴天?”用游戏化解严肃的氛围。
第三把钥匙是“愤怒能量转化站”。引导孩子把怒气写成歌词、画成画,或者对着枕头大喊三分钟,给怒气找个安全出口。
咱还得有思维革命,以前家长总说“不许顶嘴”“再这样就别吃饭”,这是在堵孩子的情绪。现在咱得换个思路,问问孩子“我看你握笔的手抖得厉害,要不要聊聊?”这是在疏导。
家长还得给自己做个自检。问问自己,是不是总用“当年我”的标准要求孩子?吵架的时候是不是总说“你总是”这种攻击性的话?能不能接受孩子偶尔不完美?
特别提醒一下,如果孩子暴怒的次数每周超过三次,还会自伤或者失眠,那就像汽车仪表盘亮红灯了,得赶紧找专业人士看看。
每个暴躁的少年,就像被困在巨人身体里的孩子。咱得蹲下身,用理解代替说教,说不定就能在他们的怒火里发现等待破茧的星光。
我辅导小宇三个月后,他妈妈给我发消息说:“今天他主动擦了我打翻的咖啡。原来不是他不想改,是我们没找到对的方法。”青春期孩子暴躁易怒,说不定是亲子关系升级的好机会。当咱用爱当解码器,那些刺耳的声音,说不定最后能变成成长的协奏曲。家长们,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