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儿科学会研究发现,孩子每天看屏幕超过2小时,情绪就跟坐过山车似的,忽上忽下。咱们别老盯着孩子看屏幕的时长干着急,不如想想“替换方案”。这就好比你不想吃炸鸡了,那就来个草莓蛋糕嘛,得给孩子找点更有营养的“精神食粮”,把他们玩手机的时间占上。
接下来我给大家支三招。
第一招,制造“数字盲盒”。咱们把周末搞成惊喜盲盒咋样?周一的时候准备个“自然探索包”,里面放上放大镜和树叶图鉴;周三布置个“厨房实验室”,弄点安全厨具,再出点食材谜题;周五就策划个“家庭剧场”,用旧衣服改改,做成戏服。等现实世界到处都是未知的乐趣,手机哪还能是孩子唯一的解压神器啊!
第二招,打造“家庭充电站”。在客厅弄个带计时器的木质盒子,等太阳下山,全家的手机都集中放进去“充电”。充电的时候,咱们启动“感官重启计划”,戴上眼罩玩触觉猜物游戏,蒙上眼睛听听不同乐器的声音,甚至还能比赛用脚趾头画画。等身体其他感官都被激活了,大脑对屏幕的依赖自然就降低啦。
第三招,设计“信号干扰器”。把手机变成得解码的玩具,用便签纸写上“今日解锁任务”,孩子完成15分钟阅读,就能换10分钟游戏时间;再设置个“家庭挑战赛”,连续三天早睡,周末就能去露营。让玩手机变成一个得动脑筋的成就系统,而不是随手一拿就能玩的电子奶嘴。
限制孩子玩手机,可不能像戒大烟似的搞“戒断反应”,得像园丁修剪盆景,不是把枝叶全砍了,而是引导它往好的方向长。当咱们的家变得比手机还好玩、还安全,孩子自然就会把目光从手机屏幕上挪开,去看看现实世界的星辰大海啦。
记住了哈,最好的屏幕保护程序,就是父母用陪伴编写的亲情防火墙!
最新评论